近日,中交集團上半年生產經營工作會引發關注與熱議,其中關于積極踐行海洋強國戰略、搶抓全球機遇、向海圖強的戰略布局在碧水源引起巨大反響。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指出,海洋經濟是建筑企業穿越行業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藍海,必須堅定不移“向海圖強”,堅定不移融合發展。
早在2022年,碧水源提出“12256”發展戰略,把海水淡化產業作為5大戰略性新賽道之一。接下來,小編們將通過“戰略篇”、“技術篇”、“項目篇”的系列文章,回顧公司“向海圖強”的銳意探索和創新實踐......
此篇是向海圖強系列第三篇-項目篇。
在明確戰略指引與堅實技術支撐下,碧水源穩步推進海水淡化布局,已在國內外多項重大海水淡化工程實施與膜技術國產化替代方面走在行業前列。
立足國內:打造國家級標桿工程
碧水源在山東先后建成兩大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萬噸/日)與山東魯北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5萬噸/日)。其中,董家口項目采用碧水源自主研發的雙膜法工藝,是我國首個實現關鍵技術與設備全面國產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及應用示范項目”。
(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
魯北項目同樣采用碧水源雙膜法工藝,持續提升國產化設備比例,使噸水處理成本下降約30%,能耗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成為山東省14個重點海水淡化基地之一。
(山東魯北海水淡化工程)
此外,碧水源參與建設的“黃驊市海水綜合利用一體化工程項目”(規模5萬噸/日),不僅采用雙膜法技術,更創新融合光伏與儲能系統,實現“綠電制綠水”,致力打造河北省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新名片。
走向世界:中國海淡技術揚帆出海
拓展海外市場,是中國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國際一流水務與膜科技企業,碧水源將海水淡化作為其全球化布局的關鍵一環。
在巴基斯坦瓜達爾,碧水源承接的海水淡化廠項目采用“超濾+反滲透”雙膜工藝,日供水能力約5000噸,標志著公司實現從國內領軍到出海拓展的重要跨越,為國際化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巴基斯坦瓜達爾海水淡化工程)
針對酒店度假村、島嶼及沿海偏遠地區的淡水需求,碧水源還自主開發了集裝箱式一體化海水淡化設備。該設備結構緊湊、智能高效、能耗低、易部署,已在海外多國投入應用。例如馬來西亞沙巴州棕櫚油工業園區,已成功落地500噸/日及2000噸/日兩種規格的海淡設備,為碧水源進一步開拓東南亞市場樹立標桿。
自主突圍:逐步實現海淡膜國產化替代
除承建大型工程外,碧水源還積極推進反滲透膜及雙膜法技術的國產化替代,助力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自主可控。
浙江舟山六橫島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萬噸/日)是國內將淡化海水作為市政供水的最大規模工程,也是科技部與發改委共同認定的科技示范工程。2022年,該項目首次選用碧水源高性能反滲透膜,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顯著降低制水成本。實際運行表明,碧水源反滲透膜在性能與穩定性方面媲美進口產品,至今已連續三年獲得采用,為我國沿海地區供水能源成本控制作出良好示范。
(舟山六橫島海水淡化工程)
碧水源還先后參與唐山三友藍海(25萬噸/日)、青島百發二期(10萬噸/日)、天津大港(10萬噸/日)、山東煙臺裕龍煉化(8萬噸/日)等多項海水淡化工程的膜元件國產化替換與應用,持續推動行業全鏈條自主創新。
以實干為舟、以創新為槳,碧水源在“向海圖強”的時代浪潮中穩步前行。通過國內外一系列重大海淡工程的落地與膜技術國產化的不斷突破,碧水源不僅展現了“膜技術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更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堅實力量。未來,碧水源將繼續深化藍色經濟布局,讓更多“中國技術”和“中國方案”潤澤世界。